
重塑大腦成功人生。大腦擁有無窮可塑性, 找對方法就能改變大腦。走出 comfort zone (舒適圈) ,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, 但大家又知不知道我們的大腦, 一樣要跳出舒適圈 (comfort zone)呢?想成為頂尖的運動員, 需要不停挑戰極限,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。但大家知不知道我們的大腦, 其實跟身體一樣在面對挑戰的時候, 會重新塑造發展出新的技能呢?很多在不同領域, 出類拔萃的人。例如, 世界級運動員、音樂家等等, 他們不斷駕馭大腦以及身體的適應力, 去發展出原本沒有的能力, 那大家知不知道, 怎樣才可以重新塑造大腦, 令自己不停進步、越來越卓越呢?其實我們的大腦會用很多不同的方式, 去重新塑造神經網絡 (註: 請參看「精通大腦放電法, 開創光明未來的關鍵一步!」影片) 例如, 加強或削弱神經元之間的連結, 甚至是產生新的連結, 或者去除舊有的連結等等。
過去20幾年, 探討大腦的科學家一直不停地反覆研究, 在不同領域出類拔萃的人, 究竟大腦(跟一般人)會有什麼不同呢?其中一個較為人熟悉的就是在1995年, 《科學》期刊發表, 關於音樂訓練對大腦會有什麼影響的研究報告, 當中負責的心理學家愛德華.陶布 註① (註: 愛德華.陶布是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心理學家) 連同4位德國科學家, 他們分別招募了6個小提琴家、2個大提琴家和1個吉他手。而這一班音樂家, 全部在演奏的時候
主要都是運用右手的(註: 全是右撇子, 而在訓練弦樂器演奏時, 很多都會著重加強左手手指的控制) 研究團隊, 另外招募了6個不是(非)音樂家的人
去作為今次研究的對照組 (註: 對照組是在需要進行對比的科學實驗中, 起輔助、對比的作用,以突出並有力支持從實驗組所能得出結論的單組或多組實驗) ,陶布先對所有的受測者(註: 所有的受測者包括音樂家和非音樂家) 進行腦部掃描。實驗第1個目的就是想觀察一下, 這兩組受測者 (註: 音樂家和非音樂家) , 腦部負責控制手指的區域會不會有什麼的不同?而第2個目的, 就是想了解音樂家, 在演奏小提琴、大提琴或吉他的時候手指之間的掌控, 對大腦會有什麼的影響。陶布的團隊, 首先利用腦磁波儀 註② (英語: Magnetoencephalography, 簡稱MEG)去偵測受測者, 腦中微弱的磁場, 記錄他們大腦的活動。從而了解, 受測者腦裡面那一個區域, 在控制那幾跟手指。研究人員會一根根去觸碰受測者的手指頭, 觀察他們的大腦
那些部位會對每一次的碰觸有反應。最終發現, 兩組受測者當中, 音樂家腦部控制”左手”的區域, 會很明顯地比不是(非)音樂家的區域大 (腦部控制左手的部分) , 而腦裡面原本控制”手指”的區域, 甚至會接管了一部分, 通常只會負責控制”手掌”的區域。但是音樂家與不是(非)音樂家的腦部, 控制右手手指的區域就沒有明顯的大小差異。這個實驗證明了「持續」、「有系統」的訓練 (例如: 持繼練習演奏弦樂器多年) 會令到音樂家, 掌控左手手指腦部的區域越來越大, 這個就是音樂家在演奏控制手指頭的時候, 可以更純熟, 技術更高超的原因。這項研究發表至今20幾年間, 有很多學者都有針對剛剛說的實驗結果, 去進行各方面的後續研究。結果發現1) 音樂家的小腦會比非音樂家的大、2) 而訓練的時間越長, 小腦就會越大、3) 相比起非音樂家音樂家腦皮質裡面不同區域的灰質 (含有神經元的腦部組織) 會比較多。例如: 軀體感覺區 (負責觸覺和其他感覺) 、上頂葉皮質區 (負責來自雙手的感覺) 、前運動皮質區 (計劃移動和引導在空間中的運動) 等等
灰質都會較多。除了在音樂方面, 很多其他領域進行過的研究, 都同樣證明了「持繼」、「有系統」的訓練, 會深深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, 可以令正在培養的技能相關的大腦部位產生變化。其中一個就是有關數學能力的研究, 相關報告證明了數學家「下頂葉」裡面的灰質 (註: 下頂葉涉及數學運算, 以及將物體在空間中視覺化) , 會很明顯地比不是(非)數學家的多。神經學家在研究”愛因斯坦”註③大腦的時候, 同樣發現他(愛因斯坦) 的「下頂葉」會比普通人的大, 而且形狀還很特別, 於是(神經學家)就推測, 愛因斯坦的下頂葉就是令他的抽象數學思考能力, 比別人強的主要原因。細心的大家
會不會有個疑問?有沒有一些人一出生”下頂葉”就比正常的人大, 所以天生就擅於數學思考呢?相關的研究報告指出, 原來做數學家的時間越久
他們的”右下頂葉”灰質就會越多, 那樣就足以證明尺寸變大, 是長期進行大量數學思考的結果, 而不是天生就已經擁有。最近還有一個研究顯示, 學習新的技能, 相比起持續練習已懂的技能, 可以令到大腦產生結構性的變化。但報告同樣強調, 逼得太緊或者時間過長 (註: 請參看「考試懶人包 , 躺著也能提升記憶力?」影片) 就會令人筋疲力竭, 導致學習效果低落, 其實大腦跟身體一樣被逼出舒適圈但不是離開得太遠的時候, 改變的速度就會最快。
EC 深信〔爾思記憶〕之前以及將來推出的實用技巧類影片, 一定可以幫助到大家改善記憶, 但更重要的是 EC 想通過今次的影片, 當中分享過的研究報告加強大家的信心, 明白到只要透過「持繼」、「有系統」、「科學法」的(記憶)訓練就可以令大腦當中, 被訓練刺激的部位出現變化, 而大腦就會因為這個刺激重新塑造自己, 令大家各方面的能力(記憶力)都可以有所提升, 大腦擁有沒有窮的可塑性。只要找對方法, 相信大家都一定可以「重塑大腦、成功人生」
註①: 愛德華·陶布 (Edward Taub) 出生於1931年, 紐約布魯克林)是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一名行為神經科學家。他因參與“銀春猴”案以及在神經可塑性領域和發現/開發約束誘導運動療法方面, 取得重大突破而廣為人知。他研究的一系列技術, 可幫助因中風或其他原因遭受神經損傷的人, 恢復學習後不再使用的技術。 陶布的技術幫助倖存者恢復了癱瘓肢體的使用, 並被美國中風協會譽為“革命的前沿”。神經科學協會將Taub的工作列為20世紀十大轉化神經科學成就之一,Taub並且被美國心理學會授予2004傑出科學貢獻獎。 Taub擁有布魯克林學院的學士學位,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, 來自紐約大學。他與歌劇歌手米爾德雷德·艾倫(Mildred Allen)結婚。
銀泉審判 Taub的研究涉及使用動物測試對象, 包括居住在馬里蘭州銀泉市行為研究所的17只獼猴。這些被稱為“銀泉猴”的猴子,成為動物權利組織PETA的亞歷克斯·帕切科 (Alex Pacheco) 於1981年率領的抗議活動的焦點。 在帕切科 (Pacheco) 向當局提交指控後,陶布 (Taub) 被指控犯有119項虐待動物罪, 並且沒有提供足夠的獸醫護理。在第一審判庭審理結束時,法官駁回了113條虐待罪名, 主要是因為未經事先通知訪問該實驗室的農業部一名獸醫作證說, 他沒有發現Pacheco所描述的情況。Taub因未能提供充分的獸醫護理而被判六項輕罪, 並被罰款$ 3,500, 其中五項在第二次陪審團審判中被駁回, 上訴法院撤銷了最終指控, 該法院裁定馬里蘭州的《防止虐待動物法》從未打算適用於研究人員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(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) 發起了自己的調查,並由於違反動物保健準則, 暫停了Taub實驗剩餘的資金 (超過20萬美元)。在Taub被法院免除罪名之後, 67個專業協會代表Taub代表代理, NIH撤銷了不資助他的決定。
中風恢復工作 1987年, 陶布 (Taub) 搬到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大學, 開始專注於卒中恢復領域。 Taub試圖調查“基於約束的療法”的潛力,以幫助恢復患肢的運動。例如, 在手臂受損的情況下, 治療涉及在對患病手臂進行強化治療的一段時間內, 限制患者的好手臂。莎朗·貝格利 (Sharon Begley)寫道,陶伯(Taub) 和他的同事們的工作, 通過針對大腦在受傷後能夠適應和修復自身的條件,在神經可塑性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。此後, 最初的工作已被Stephen Page博士及其後由其他人開發的改良約束誘導療法發展為臨床實踐方案,並採用了Taub自己的改良方案, 該方案現已在Taub的診所中使用。
註②: 腦磁波儀 (英語:Magnetoencephalography, 簡稱MEG)是一種功能性神經成像 (英語:功能性神經成像) 技術, 透過非常靈敏的磁強計紀錄大腦自然產生的電流所產生的磁場, 繪製大腦活動的影像。 超導量子干涉儀 (superconducting quantum unit interference devices, SQUID)陣列是目前最常見的磁強計, 而無自旋交換鬆弛 (英語:無自旋交換鬆弛) (spin exchange relaxation-free, SERF) 磁強計則在進行研究, 做為未來使用的儀器。腦磁波儀包括對知覺和認知MEG的應用,包括對知覺和大腦認知過程的基礎研究,和在手術切除前定位受病理影響的區域,確定腦各部位的功能以及神經回饋 (英語:神經回饋)。可以應用於臨床上發現異常的位置,也可以應用於實驗上簡單的量測腦部活動。
註③: 歐拔·愛因斯坦 (德語:Albert Einstein 1879年3月14日至1955年4月18日) 是出生於德國、擁有瑞士和美國國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, 他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, 也是質能等價公式(E = mc2) 的發現者。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。因為「對理論物理的貢獻, 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」, 他榮獲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(1922年頒發)。這一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。
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, 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, 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。他又發現, 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。根據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, 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。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, 這讓他給出了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。1917年, 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。阿道夫·希特拉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, 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。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, 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, 他並沒有返回德國。1940年, 他定居美國, 隨後成為美國公民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, 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·羅斯福的信裏署名, 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, 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, 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。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, 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分裂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, 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·羅素共同簽署《羅素—愛因斯坦宣言》, 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。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, 一生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, 有「現代物理學之父」之譽。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「愛因斯坦」一詞成為「天才」的同義詞。
按此訂閱→
商業合作→ easymemoryhk@gmail.com
#爾思記憶 #easymemory #香港記憶學課程
【關鍵字】
爾思記憶,Easy Memory,EC Sir,香港 記憶學,香港 記憶學課程,提升記憶方法,記憶學 讀書,記憶學 考試,DSE,天才,音樂
sour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