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水底世界絢麗多姿,不少水域更遍布珊瑚。漁農自然護理署正進行珊瑚礁普查,60多支潛水隊伍參加,在33個地點考察珊瑚種類和生長情況,推動海洋保育。國際傷健潛水協會連續三年派員參與,包括幾位殘疾人士,體現傷健共融。主席葉健強表示,海洋使他重拾自信,在同一海底,隊友齊心合作,看到的世界同樣美麗。
傷健共融 無分你我
葉健強戴上潛水鏡,穿上蛙鞋,背起氧氣筒,和隊友下海探索海底世界。他本來是沙灘救生員,11年前跳水受傷,四肢癱瘓,從此與輪椅為伴。然而他卻不認命,繼續追尋海洋夢,並加入國際傷健潛水協會學潛水,去年當上主席,在珊瑚普查活動中擔任統籌。
水裏的自由,別有一番滋味。「下水後,是另一個世界,可以不用輪椅,自由活動,像個普通人。」葉健強潛水時,由隊友抱起雙腳,以免撞到海床,自己靠唯一能彎曲的手肘推動向前。
他為海洋着迷,每次下水有人作伴,難得志同道合,一起為保育出力。「珊瑚礁普查不論傷健也可參與,在水中無分你我,做同樣的事,體現共融。」
海底世界 驚喜無限
協會秘書丘志財有小兒麻痺症,卻沒影響潛水,多年前更考獲教練牌。他已連續六年參與普查,經常陪殘疾人士下水,擔當義工,箇中暢快感受與葉健強一致。「潛水時地心吸力減少,水中的我變成一個普通人,靈活矯捷。平衡力甚至較普通人好,完全不覺得自己行動不便。」
珊瑚礁普查每年一度,潛水員在海床指定範圍內記錄珊瑚、魚類和無背脊椎生物的資料和數據,交漁護署分析整合。丘志財覺得活動很有意義,認為參與珊瑚礁普查屬潛水人士的公民責任,而他更享受過程中的無盡驚喜。「在海底世界,你可能遇上一大群一大群的魚,那情景震撼極了。幾萬條魚團團圍繞,而你就在其中。」
漁護署高級海洋護理主任周永權指出,珊瑚礁普查講求團隊合作,確能體現傷健共融的精神。「我們觀察到,傷健團隊的表現有時還比普通團隊好。他們溝通和合作能力很強,在水裡的浮控能力也較好,可避免破壞珊瑚。」
設立禁區 保護珊瑚
漁護署2000年起招募義務潛水隊參與珊瑚礁普查,由當年15隊增至現在的63隊,潛水員逾600名,反映潛水人士保育海洋的意識日高。
周永權表示,如發現珊瑚遭嚴重破壞,署方會把相關區域列為「不宜碇泊區」,加強保護。「2002年,我們在橋咀島採取行政措施,提醒船家和潛水人士避免下錨停泊和損害珊瑚。10多年來,這措施很有效,珊瑚的健康已經好轉。」
珊瑚是不少生物賴以為生的家園,但生長緩慢,受損後要很多年才能康復,有些更可能永不復原。漁護署致力生態保育,希望藉普查活動提高市民保護珊瑚礁的意識,結果預計年底公布。(
source